-
临猗人待客,最后一碗面糊,不加盐,不放油,连葱花都没有。
可就是这碗面托,让外地人愣住,让本地人眼眶发热。
我第一次在临猗吃这玩意儿,以为是没煮好的糊糊,差点没忍住笑出来。
主人却一脸郑重,说:“饭吃多了,得用这个收口。”后来才知道,这叫“原汤化原食”,是祖辈在缺粮年代留下的智慧——粮食不浪费,肠胃不负担。
它不是菜,是仪式。
现在年轻人把喝面托拍成短视频,方言里喊着“干了这碗”,播放量破五百万。
有人觉得这是流量操作,可我看着评论区,好多外地人说:“原来真有人,把朴素当尊重。”他们不是在表演,是在传递一种态度:你来,我不用山珍海味撑场面,我只给你最本分的东西。
可餐馆开始往里加红枣、南瓜,说是为了“更好吃”。
老一辈气得拍桌子:“面托要是变了味,人情也跟着变味了。”这话听着固执,可你细品,它不是抗拒改变,是怕我们忘了,有些情谊,本来就不该靠配料堆出来。
我后来自己熬了一碗,就面粉和水,小火慢搅。
喝下去,没味道,但心里突然安静了。
我们总在追求丰富,却忘了,最深的留客,有时候,是一碗什么都不加的面汤。举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