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情的白云PW
1895年,山西临猗县一个名叫安昌的地方,傅家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。
他叫傅作义,字宜生,或许在命运的编织下,那个年代的许多人都免不了要在枪火中谋求出路。
傅家在当地算不上大富大贵,父亲傅庆泰早年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,靠贩卖煤炭和粮食谋生,后来靠着精明算计盘下两座煤窑,家境才渐渐殷实起来。
这种从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,让傅庆泰总觉得乱世里"手里有粮、身上有枪"才能站稳脚跟,这种想法不知不觉也影响了年幼的傅作义。
小时候的傅作义常跟着父亲去煤窑,看着矿工们佝偻着背钻进黑漆漆的巷道,出来时浑身沾满煤尘,吃的却是掺着沙土的窝头。
他也见过官府苛吏催缴赋税,把无力缴纳的农户家里仅有的耕牛牵走,那些农户跪在地上哭嚎的样子,成了他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。那时候他就想,这世道不该是这样的,可到底该是什么样,他还说不清楚。
1908年,13岁的傅作义瞒着家里,偷偷跑去报考太原陆军小学。放榜那天,他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,攥着那张薄薄的榜单跑回家,父亲先是气得抄起烟袋锅要打他,可看到儿子眼里的执拗,终究还是叹了口气。
傅庆泰知道,儿子读的那些书里,藏着比煤窑更远大的念想——那时候的山西,到处都在传张之洞的"练兵强兵",到处都在说甲午年北洋水师的惨败,连乡间说书人都在讲"要救中国,先强军队"。
进了陆军小学,傅作义才算真正睁开眼。课本里印着外国的新式枪炮图样,教官们讲起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事,声音都在发抖。他第一次知道,原来山西之外的世界这么大,而这个大中国,早被列强撕得四分五裂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,16岁的他跟着学长们偷偷溜出校门,拿着削尖的木棍冒充步枪,参与攻打巡抚衙门。虽然最后被清军镇压,可那种为了"共和"二字拼命的冲动,让他认定了军人的本分——不是烧杀抢掠,而是护国安民。
从太原陆军小学到北京陆军军官学校,傅作义的枪越握越稳,可心里的疑问也越来越深:为什么装备精良的军队,打不过外国侵略者?为什么同为中国人,要为了不同的旗号互相残杀?这些疑问,后来成了他领兵作战时的底线——他从不打百姓,也从不轻易向同胞开炮。
谁能想到,这个从山西煤窑边长大的孩子,后来会成为手握重兵的将领?又谁能想到,他心中那份"护国安民"的初心,会在几十年后,影响一个古都的命运?
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