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残碑,历经风雨仅存45字,却成为国家一级文物,见证山间千年历史

临猗 更新于:2025-09-07 03:56
  • 柠檬创意家居
    一块残碑,仅存6行50个字,而且还有5个字损坏,完整的只有45个,但它却是国家一级文物、山西现存最早的石刻。它就是出土于山西临猗翟村的《建宁元年残碑》。

    别小瞧这短短45个能辨认的字,每一个都像一把钥匙,捅开了东汉末年山西大地的历史门缝。这块碑刻于建宁元年——也就是公元168年,那会儿的东汉已经走在下坡路,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,民间动荡初现,但这块碑的存在,却藏着当时地方社会的真实样貌,比史书上的帝王将相记载更接地气。

    它的珍贵,首先在“早”。山西以前也发现过不少古代石刻,但能追溯到东汉的,这是头一块。在此之前,学界研究山西东汉时期的文字演变、石刻工艺,只能靠文献推测,或是参考周边省份的文物。

    这块碑一出土,直接把山西的石刻历史往前推了近百年,而且是实打实的实物证据——碑上的隶书笔法已经脱离了西汉的古朴厚重,多了几分灵动,横画的波磔(zhé)清晰可见,正是东汉隶书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,这对研究汉字字体演变的学者来说,简直是“活教材”。

    更有意思的是碑文中的内容。残存的文字里,能认出“光和二年”“郎中”“从事”等字样,还有一些地名和人名的碎片。这些不是空洞的口号,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录——“郎中”“从事”都是当时的官职,说明立碑的人或是与官府有关,或是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。

    “光和二年”比建宁元年晚了七年,这意味着碑上可能记载了跨度至少七年的事,或许是地方官的政绩,或许是乡绅的善举。想想看,一千八百多年前,临猗翟村一带的人,为了记录某件他们认为重要的事,专门刻了这块碑,哪怕只剩残片,也能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对“留名后世”的重视,这种普通人的历史痕迹,比皇宫里的金玉器皿更让人觉得亲近。

    还有它的“伤痕”,也是故事。5个损坏的字,有的是自然风化,有的是出土时被磕碰。文物修复师在清理时发现,碑的边缘有明显的人工凿痕,可能是早年被当作石料使用过——

    说不定在某个朝代,它被埋在地下,又被人挖出来垫过地基,或是砌过墙,才落得如今的残缺模样。但正是这份残缺,反而让它更真实:它没有被供奉在庙堂里完好保存,而是在民间的烟火气里“辗转”了千年,最后才重见天日,这种“接地气”的经历,让它比那些完美无瑕的文物多了几分烟火气。

    现在这块碑藏在山西博物院,每次展出都能吸引大批观众。有人可能会疑惑,这么一块破破烂烂的石头,凭什么当国家一级文物?可懂行的人知道,文物的价值从不是看它有多完整、多华丽。

    它就像历史的“拼图碎片”,哪怕只有一小块,只要能补上某个空白,就是无价之宝。这块《建宁元年残碑》,补的就是山西东汉石刻的空白,补的是汉字演变的实物链条,补的是普通人在宏大历史里的微弱声音。

    它的存在,也提醒我们:历史从不只藏在厚厚的史书中,更多时候,它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残碑断瓦里。一块石头,45个汉字,却能让我们触摸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文字温度、社会细节,这就是文物最动人的地方。

   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    信息来源:山西博物院《馆藏一级文物<建宁元年残碑>研究报告》、《考古》杂志2018年第3期《山西临猗东汉<建宁元年残碑>发掘简报》、《汉字字体演变史》(文物出版社2020年版)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